
来源: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综合外电报道,日前,日本神户大学法学研究科教授簑原俊洋发表文章,批判了日本制造业的作弊丑闻,同时也对相关媒体“记忆太短”的现象表示批评。
簑原俊洋在批评文章中指出:“工匠精神”,即日本人将灵魂注入物质的制造中,制造出高质量产品的行为。至少这是海外对“made in Japan”的一般评价,并且我们也是为自己做出的成绩而骄傲的,当然,这其中也不允许有欺骗的行为。然而,最近的新闻,如实地显示了这(工匠精神)不是事实。
高田公司、东洋高工业和目前世界上引起轰动的神户制钢厂,使日本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大大损害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信誉。最近的日产汽车、斯巴鲁等违规质检的行为,也是值得反思的事。虽然外界普遍认为,正因为这些代表日本的大企业,才会有卓越的品质和更高的伦理标准,但在最近的报道中,人们发现这只是单纯的谬误,令人悲哀的现实出现了。
日本《产经新闻》在
虽然不打算为“神钢”和日产汽车辩护,但对很多人来说,这就像前年的德国大众在柴油汽车尾气排放测试中的不正当行为一样,是一种恶性的、规模巨大的欺骗行径。(大众集团)在对排放测量方法的盲点加以利用的情况下,故意制造了使结果比实际的尾气排放更干净的测试程序。
然而,
因为《产经新闻》一直严厉地批判着神户制钢,所以会让人感到困惑,这个媒体将如何让这一系列报道具有一致性。如果“神钢”也用两年的时间创造出好的产品,这家媒体也会称赞它为“引领世界的优等生”吗?
包括报纸在内的媒体,在其性质上主要是追求新信息的流动。但另一方面,其作积累过去信息的库存功能也很重要。如果媒体从品质管理的角度,向其他公司投去严格的目光,就应该从保证一贯性的角度出发,考虑确保高水平的报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