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点
- 中日韩合作:聚力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日韩合作:聚力开放型世界经济 发表时间:2019年12月23日 | 发表人:
来源:光明日报
20年前,中日韩正式开启了三边合作进程。20年间,中日韩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举行了七次领导人正式会议、建立了21个部长级会议和70多个对话机制、签署了中日韩投资协定、启动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遭遇过严重挫折,尤其是领导人会议自2012年5月之后曾两度被中断,众多重要合作机制被搁置,自贸区谈判停滞不前。20年后,伴随着内外环境全面、深刻的变化,中日韩合作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三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紧密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拥抱未来。不日,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即将召开,世界期待三国着眼未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合作,共同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引领多边主义潮流,成为倡导开放经济的开路先锋
过去,美国是开放经济的先锋。在美国主导下,世界经济形成了资源和要素可以在全球实现最优配置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国际贸易由此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当前形势下,以多边贸易体制为主要框架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正面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严峻挑战,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为此,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多次下调增长预期,今明两年增长率都将维持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疲弱的态势。保护主义只能保护经济中相对不发达部门的利益,却非繁荣的源泉和财富的创造者。历史经验表明,想通过保护主义来显著改善民众生活的国家往往会面临巨大失望。
中日韩同为二十国集团成员,分列全球第二、第三和第十一大经济体,共同构成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实力和地位完全可与美国和欧盟比肩。2018年中日韩三国合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3.6%,虽略逊于美国的24.2%,却高于欧盟的22%。三国经济走势和合作态势,势必会对全球经济和全球治理产生重大影响。现存的多边治理机制由欧美尤其是美国主导,目前越来越难以适应国际经贸和金融格局全面、快速的变化;越来越难以满足国际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的需要,形成了严重的治理赤字。
无论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中日韩都是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推动者和受益者,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符合三国共同利益,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与欧美相比,中日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后来者,也是被动接受者,具有多层面的共同利益和诉求。中日韩有必要也有能力利用目前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共同推动多边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维护以多边主义为理念的国际法体系,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引领地区合作潮流,成为拉动亚洲增长的强劲引擎
一方面,美国的贸易制裁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合作的内部动力。中日韩三国经济与市场高度依存,任何一国遭遇美国制裁,其他两国都很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另一方面,中日韩合作正迎来好时机。亚洲拥有最大的市场,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动力就在亚洲。根据麦肯锡报告,发达国家占全球化消费的比重,已经从1995年的81%降低到2017年的62%,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49%。其中,北美发达国家将从2017年的31%降至2030年的23%,同期欧洲将从21%下降到18%。相反,中国在同期的占比将从10%上升到16%。到2030年,预期亚洲发展中国家合计将占全球化消费的26%。按绝对值计算,全球贸易仍在增长,但贸易强度(即全球跨境贸易占全球产出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28.1%降至2017年的22.5%。贸易强度下降趋势并非表明全球化已经结束,而是反映了新兴经济体正在消费更多自己生产的商品,亚洲区域市场的重要性正在凸显。
面对外部压力,中日韩只能同舟共济、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面对未来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和以区域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日韩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引领实现真正的“亚洲世纪”。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签署并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同时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协定谈判进程,对外释放三国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的积极信号。
引领创新合作潮流,成为全球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亚洲世纪”必须建立在引领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其中技术、资金和市场最为关键。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下,世界经济发展正进入全新阶段,即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时代。日韩都是战后成功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转型的国家,创新发展恰是其成功的关键。目前,中国也正在进行创新引领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尽管研发支出强度与韩日相比还有差距,但在5G、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引领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也已经是世界的引领者。除了技术,中日韩在资金和市场方面也各具优势,经济互补性强。因此,在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数字经济领域,中日韩存在广泛的合作发展空间。
除了引领创新领域合作,中日韩还能以创新方式引领全球合作。目前,“第三方市场合作”正在成为国际合作新模式。从中日韩的实际出发,未来三国可以在基础设施、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以及新业态等领域发挥互补优势,开展三方或四方之间的合作。(作者竺彩华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
-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