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中日关系:现状与走势”研讨会(视频)综述 发表时间:2020年05月25日 | 发表人:
在全球各国合作抗击新冠疫情和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背景下,2020年5月15日上海市日本学会与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联合举办“新冠疫情下的中日关系:现状与走势”视频会议,就新冠疫情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会议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特邀演讲由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陆慧海主持。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事务所所长小栗道明、上海市对外友协亚洲处处长曹海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分别以“新冠疫情与中日关系未来之断想”、“在华日企的现状和未来日中经济关系的展望”、“疫情下对日民间交往的上海实践”和“新冠疫情对中美日关系及台海问题的冲击”为题,对中日关系发展、中日经济合作、中日民间外交、中日关系中的两岸因素等专题作了深入解读。
杨伯江指出新冠疫情带给中 日关系和日本自身的影响是深远、多重而复杂的,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其一是新冠疫情本身的特点,与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危机相比,新冠疫情造成的冲击在深度、广度、烈度上堪称战后以来前所未有;其二是疫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发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行进过程当中,造成变中有变、变上加变的叠加效应。
小栗道明深入介绍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华东地区 710 家日企的最新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从 2020年2月到4月,华东地区日企的复工复产率不断地提高。新冠疫情对产业链 和企业员工的人员往来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约九成的企业表示没有改变供应链或据点的计划。如有改变,多数也是在日本或中国国内进行改变。
曹海炯介绍了上海市对外友协抗击新冠疫情的近期工作和个人体会。他指出,上海人民与日本各个友好团体的互动增进了中日民间的感情共鸣、风雨同舟,也充分说明携手应对共同危机和挑战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通过若干典型案例和故事,曹海炯指出上海对日民间交往充分体现了反应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深度的特点,使民间外交的责任担当在疫情中充分体现,也为对日交流合作拓展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式提供了诸多启示。
信强主要分析了新冠疫情对中美日关系和台海问题的冲击。他指出,这次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世界政治的传统的理论认知和历史经验,因此也无疑会对国际秩序和关系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疫情期间,中美两个大国不仅没有能够搁置纷争、携手合作,反而导致战略竞争进一步地加剧,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与之相对应,中国民众的对日情绪趋于好转和改善,也为中日两国关系的提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部分主题发言由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主持。俞彭年、吴寄南、王少普、蔡建国、陈子雷、季卫东、武心波、金永明、吴宇桢、蔡亮等沪上日本研究界的知名学者和新锐中坚作了精彩的交流发言。例如,吴寄南认为,新冠危机对全球治理造成了极大冲击,其深刻沉重可以说超过了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在合作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日之间也实现了颇为良性的双向互动。蔡建国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不仅引发了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而且对全球化以及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和国际治理体系都构成了重大的挑战。陈子雷着重谈了新冠疫情背景下产业链的问题。他认为,在危机应对中,各国都出现了强大的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市场经济都进行了有力的干预。尽管如此,产业链的调整以跨国公司为主,根据其全球布局展开,而非完全按照政府的战略步骤。武心波认为,新冠疫情不仅引爆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危机,而且还相继引爆了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国际关系危机、全球经济危机等等,形成了一种多重危机的叠加爆发。但中日在疫情中同病相怜、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了中日合作的新的历史篇章。
第三部分的自由讨论由上海市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子雷、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姜咪红主持,包霞琴、马利中等学者畅谈了各自的观点。例如包霞琴指出,日本式抗疫充分展示了私权和公权的平衡,注重保护一定的私权,不滥用公权,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日在抗议合作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既得益于中日关系重回正轨的大背景,也为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行稳致远提供了契机。全球化格局演变、美国大选选情、日美关系、两岸情势、国民感情等一系列因素仍深刻影响着中日关系的走势,两国认准大方向、发挥主动性,进一步携手加强双边及多边层面的合作。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胡令远、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陆慧海分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整场视频会议气氛热烈、高见迭出,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上海日本研究学界交流思想、汇聚智识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贺平整理)
-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