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点
- 岸田文雄的话语为何无法打动人心
岸田文雄的话语为何无法打动人心 发表时间:2022年10月16日 | 发表人:
译自日本时事通信社网站
最近,日本岸田内阁的支持率持续低迷。其背景原因在于,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国葬仪式以及原统一教会与自民党国会议员的关系等问题。
首相岸田文雄在8月底的记者会上表示“将竭尽全力进行细致的说明”,9月上旬又出席了国会闭会期间审查并回应质疑。但是,时事通信社在国会闭会期间审查结束后的9月9日至12日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内阁支持率较上月减少了12个百分点,骤降至32.3%。而且,74.2%的受访者对岸田的说明感到“不能接受”。
岸田的话语为何无法打动人心?时事通信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美国犹他大学人文学院世界语言和文化系教授东照二。
缺乏“情感式表达”
“语言的本质是表情达意,它和音乐有着共同的起源。人会被表达感情和情绪的话语所吸引,于是,说话者和倾听者之间产生了联系。然而,在岸田首相的话语中,让人感受到共鸣和心理联系的内容非常少。”东照二说。
对于岸田8月31日在记者会上的讲话以及9月8日在国会闭会期间审查过程中的答辩内容,东照二经过分析后指出,其中“完全没有‘情感式表达’的要素”。
据东照二介绍,语言的使用方式分为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报告式表达”(report-talk)和反映感情和心理活动的“情感式表达”(rapport-talk)。与法律和政策打交道的政治家大多会将前者作为分内之事,而长期担任国会议员的岸田也是一位擅长“报告式表达”的政治家。
不过,要获得民众的理解,仅凭“报告式表达”是远远不够的。东照二解释称,比起说话者的单方面输出,更需要的是与倾听者之间建立联系。因此,反映感情和情绪的“情感式表达”的要素不可或缺。
“岸田首相对具体的政策内容的报告能力很强。若是在官僚面前这样讲话倒也无妨,但他面对的是民众。”
“过去,小泉纯一郎首相曾在(2005年的)‘邮政解散’之际表示‘希望听取民意’,但岸田首相完全没有这种直接反映个人情绪的话语。”东照二说。
千篇一律的用语
另一方面,岸田常常使用“细致的说明”这一短语。其在8月31日的记者会上使用了五次,在9月8日的国会闭会期间审查的过程中更是使用了十几次。
反复使用令人印象深刻的短语,可以有效提高讲话内容的说服力。不过,“细致的说明”是很多政治家都会使用的陈词滥调。东照二指出,这种话语并不能触动倾听者的情感。
“简而言之,就是嘴上虽然反复说着‘进行说明’,但完全没有领会要说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直在用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重复已经广为人知的信息。”东照二说。
与菅义伟宣读的悼词相比较
岸田在安倍国葬仪式上宣读的悼词也出现了这种倾向。
“(岸田首相)只是长篇大论地说明安倍这个人的功绩,却完全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东照二说。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安倍国葬仪式上作为友人代表致悼词的前首相菅义伟。
“你因为曾经辞去首相职务而感到内疚,对于再次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犹豫了很久。那时我努力劝说你,后来你终于点头同意了。我觉得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我会一直为此感到骄傲。……我们在首相官邸一起度过了同甘共苦的7年8个月,我真的很幸福。”
当菅义伟读完这段悼词后,会场响起了掌声,还出现了安倍的遗孀安倍昭惠擦拭泪水的一幕。东照二分析称:“菅义伟前首相宣读的悼词包含其作为内阁官房长官与安倍长期交往的回忆,以及双方在烤鸡肉串店交谈长达3个小时从而建立心理联系的叙事结构,使听众因此产生了共鸣。”
“表达能力”才是重点
10月3日临时国会开幕,岸田在当天发表的施政演说中就自身的政治态度表示,“倾听严厉意见的姿态才是政治家岸田文雄的原点”。
然而,东照二毫不留情地指出:“(岸田首相)具有何种程度的‘倾听能力’还是个疑问,但首先需要的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否则,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那么,怎样才能使演讲打动人心呢?东照二给出的秘诀有两点:一是讲述个人的经历;二是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也就是,讲述一个融合自身经历又可以激发听众想象的故事,由此就能够获得共鸣。实际上,这也是许多美国政治家的演讲方式。
“我从没听过岸田首相谈论个人的话题,这是不行的。”东照二说。
政治家都应该是“艺术家”
在此基础上,东照二指出,通过采用“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的方式,即交替使用“报告式表达”和“情感式表达”,就能够让讲话者和倾听者之间产生心理联系。
“一味表达情绪会让人厌倦,在表达情绪和传递信息之间来回转换很重要。”“重点在于如何把这两者相互融合。不要在话语中反复表示将‘进行说明’,而应该加入个人的意见。”东照二说。
在施政演说的最后部分,岸田总结道,“将珍视信赖与共鸣的姿态,在正确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而从实践“信赖与共鸣的政治”来说,缺乏的或许就是一点点巧思。
最后介绍一下东照二的一贯主张:“政治家必须是能够吸引对方并且又让对方不离不弃的艺术家”。
-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