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点
  • 日韩打破经贸坚冰,和解仍有“乌云”

    日韩打破经贸坚冰,和解仍有“乌云” 发表时间:2023年06月30日 | 发表人: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安峥

    629日,“日韩财务对话”时隔7年在日本东京重启。正如外界所期,两国财长商定重启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00亿美元,并同意加强供应链等领域合作。

    在两国关系不断改善的背景下,上述进展被视为经济“车轮”加速运转的最新注脚。它对于两国经贸、金融合作的开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又将对两国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经济“车轮”加速运转

    “日韩财务对话”始于2006年,为两国财长等官员出席的定期交流机制,旨在推进财务金融方面的合作。此前共举行过七次,最近一次于20168月在首尔举行。此后,受历史、领土等问题困扰,该机制停摆。

    今年3月以来,随着首脑会谈开启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经济“指挥塔”之间的交流随之升温,第八次“日韩财务对话”也被提上日程。

    当天,根据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和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秋庆镐在会谈结束后的介绍,两国时隔8年重启货币互换协议,堪称会谈最大成果。

    分析人士认为,财务对话重启以及货币互换协议续签,是对3月首脑会谈共识的落实,释放出两国互信增强、努力推进双边关系战略性提升的信号。

    “两国财长时隔多年再次会谈,既是双方互信提升的结果,也有助于推动两国进一步增进信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指出,其中,货币互换协议就是促进互信的重要手段。它对韩国来说意义尤为凸显,能发挥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

    “在本世纪初期,韩国金融系统较为脆弱,受外部风险影响较大。外界一直担心韩国可能出现外汇危机。”詹德斌说,正因如此,韩国政府一直对金融稳定问题较为重视,希望通过货币互换等形式,扩大外汇储备,提振外界对韩国外汇市场的信心。不仅日韩,中韩之间也有货币互换协议,目前仍然有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陈友骏认为,财务对话重启是之前两国首脑会谈的延续,也是政治关系缓和在经济层面的相应表现。货币互换协议的恢复则是两国建立更紧密的战略性经济关系的制度性安排,有助于维护两国金融稳定,推动经贸合作的有序开展,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稳定剂、压舱石的作用。

    与此同时,两国财长还商定,深化投资、金融、税收领域合作,为切实开展供应链合作进行共同努力等。

    对于这些合作共识,“就目前而言,务虚大于务实”。陈友骏说,受之前两国政治关系恶化的影响,日韩各领域合作都有两至三年的中断期,现在仍处于重启进程中。因此,两国经济主管部门也想加快步伐,赶上外交等其他部门的走近速度,从而实现同频共振,更好地促进政治、经济两个“轮子”共同前进,以推动日韩关系的战略性提升。

    “休战”对美有利?

    似乎是为两国财务对话营造气氛,627日,韩日商界传出另一则“好消息”。经过约两个月审批,日本政府决定将韩国重新纳入出口优待“白名单”。

    陈友骏认为,日本此举凸显出政治、经济双重考量。

    一方面,它受政治因素驱动,旨在展示和解姿态。“白名单”事件的由头是两国政治关系紧张、日本对韩国实施贸易制裁。如今,随着政治关系的缓和,日本需要做出撤销制裁的政治动作。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有回应国内厂商焦虑、帮助它们夺回失去的韩国市场份额的考量。日本对韩贸易制裁的三年里,尽管韩国在部分半导体关键原材料上仍完全依赖日本,但也在其他一些原材料上找到替代品,或实现部分替代。因此,日本厂商有一定焦虑感。

    詹德斌指出,韩国重回“白名单”,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日本当年对韩国实施三种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只是通关壁垒增加,并不是完全禁运。韩国仍可以通过很多迂回方式实现进口。如今,韩国重回“白名单”,不会在实质上改变两国贸易结构。

    从姿态来看,两国经济合作温差仍在。日本一直不太把韩国放在眼里,认为韩国对它需求更多。韩国对日本确实存在技术依赖。过去几十年,韩国从中国挣到的贸易盈余基本都花在日本身上。

    不过,日韩“贸易战”落幕,在区域层面产生的连带影响更值得关注。

    “在美国加紧打造所谓‘芯片联盟’的背景下,韩日互回‘白名单’会对美国重组更顺畅的盟友供应链带来积极效应。”詹德斌指出,美国希望整合各个盟友,使其发挥各自优势。过去,韩国将美方此想法作为杠杆,暗中要求美国对日本施压、取消对韩贸易制裁。如今,韩日贸易限制解除,或对美国实现目标有一定帮助。

    陈友骏则认为,美国正在进行的所谓半导体供应链协调仍存在不确定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在协调过程中无法很好地进行经济利益分配,难免会出现分配不均衡和不公平。因此,其他一些国家能不能完全听从美国的发号施令和制度安排,仍是未知数。

    和解仍具有脆弱性

    同在27日,日韩科技界也在加速“破冰”。

    韩国科技信息通信部与日本文部科学省举行司局级会谈,就深化科技和尖端技术领域合作、新设例行协商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标志着两国中断12年的科技合作机制得以恢复。

    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科技,有外媒感慨,日韩关系改善的速度令人惊讶。

    不过,两国舆论仍对和解前景抱有担心和质疑。比如,即将发生的福岛核污水排海等敏感事件,可能成为笼罩两国关系改善的“乌云”。又如,有日本学者不解,为什么拜登政府总是强调日韩加强团结是其外交成就?岸田政府真的对美国俯首帖耳?

    “本轮关系改善,从日本角度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大于内因。”陈友骏指出。

    外部而言,缓和的主要动力来自美方。它希望整合在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盟友力量,撮合日韩和解,组建美日韩三边复合型同盟,覆盖政治、外交、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同盟。

    内部而言,岸田政府希望通过改变前政府的外交政策,来凸显自身政策主张,也想通过外交成绩来弥补内政失分、维持执政地位和对政坛的垄断。

    “日本对韩实施贸易制裁是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的一项标志性政策。安倍本人具有很强的政策主导性和影响力。在安倍8年执政的阴影下,继任者都给人一种‘弱势首相’的错觉。外界会用‘萧规曹随’来概括他们在政策层面所扮演的角色。”陈友骏说,但岸田不愿意接受这种固定看法,更希望通过缓和对韩关系,来体现自身对外政策的独立性和影响力。

    展望两国关系发展,“韩日和解仍有阴影笼罩,突出表现为官民之间的意见不一,会形成一种张力”。詹德斌指出,本轮关系改善主要是两国政府层面的改善,而非民间层面。韩国对日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政府内部保守集团的对日判断,强行推动,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民意支持。因此,和解仍具有脆弱性。

    “日韩关系总体走在改善的轨道上,但其中也有瑕疵。”陈友骏说,不仅仅是核污染水问题,两国之间的很多结构性矛盾根本没有化解,比如,劳工问题在韩国国内仍未达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两国围绕慰安妇问题也没有基本共识。因此,未来肯定会遭遇很多困难。但如果两国政府都有从战略上改善关系的强烈意愿,可能会用一些“创造性”的政治操作,来避免两国关系重新遭遇巨大搁浅。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