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点
  • 人民网三评“福岛核污染水处理”之三:科学伦理不该违背

    人民网三评“福岛核污染水处理”之三:科学伦理不该违背 发表时间:2023年09月08日 | 发表人: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237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下称IAEA)总干事在日本东京正式发布IAEA关于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的综合评估报告,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质疑。

    自从2011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累积的核污染水已达130多万吨。由于此次事故污染水直接与堆芯接触,其包含乏燃料中所存在的各种裂变核素、中子活化核素及锕系核素,这使得福岛核污染水与核电正常运行过程所产生的废水之间存在本质差异。

    根据东电公司的公开文件,其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多达62种(包括60Co90Sr125Sb129I137Cs99Tc239Pu242Cm3H14C等)。东电公司提出先进液相处理系统(简称ALPS),依靠多级串联吸附塔对大部分放射性核素进行净化处理。虽然ALPS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核污染水的放射性,但从放射化学分离理论来看,并非处理后的所有放射性核素均可达到排放标准。

    首先,ALPS系统对氚、14C(碳-14)几乎没有净化能力,尤其是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氚浓度高出允许排放浓度标准3个数量级。

    其次,ALPS系统中采用的吸附剂材料属于广谱式离子交换材料,其针对特定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效率和选择性不够理想,造成处理后的106Ru129I125Sb90Sr137Cs等核素浓度仍显著高于饮用水最高允许浓度和法律允许排放浓度。

    更要指出的是,东电公司仅公开了污染水的总α和总β放射性活度数据,未公开237Np239Pu240Pu241Am243Am242Cm等极毒性超铀核素的浓度数据,这也是核污染水排海的关键安全隐患之一。

    我们还注意到,2022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对ALPS处理水中多核素去除技术和氚去除技术分别进行了全球公开招标,这也侧面表明了日方对ALPS系统的处理能力信心不足。

    尽管目前已知相关的工艺设备和技术,可实现核污染水中各种不同类型放射性核素的深度净化,其中如催化交换、低温精馏和水精馏技术有潜力实现氚的去除,但2021年日本在公布核污染水排水方案时,其调研报告中有意回避了这些高能耗技术。 当前,日方选用了代价最低的稀释排海方案,应当说这是一种不负责任、且有可能造成长期全球生态风险的方案。

    另外,20236月份检测显示,福岛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鱼类体内所含137Cs(铯-137)显著超标,达到了日本法定标准的180倍。此外,核污染水中存在大量的氚,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其毒性不高,但现已有不少研究结果表明,氚具有长期毒理学效应。为此,在目前的科学认知水平下,冒然将巨量的核污染水排放到公海中,有违科学伦理。

    让人遗憾的是,IAEA报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专家的意见,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本单方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至今为止没有第三方单位尤其是日本邻国参与过数据的分析和测试。而日方东电公司历史上曾多次捏造数据与瞒报事实,在频发曝出隐瞒虚报丑闻的情况下,东电公司负责制造的ALPS设备是否可靠有效、提供的试验数据是否完整真实,皆存在较大的疑问。

    而且IAEA报告是针对核污染水排海方案的评估,是在具有明显的“预设结果”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结论: 只要符合目前的国际标准即可,即只要稀释到足够低的浓度就可以排放而并不考虑排放的核素总量。这个结论形成的前提就已经将其他成本较高但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排除在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日本在核污染水排放问题上应进行负责任的思考,听取各国专家意见,建立一个全周期的第三方有效监测监督机制。与此同时, 日方应对严控核素总量排放的核污染水处理技术进行充分的论证。(作者王殳凹是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作者刘汉洲是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作者柴之芳是中科院院士,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教授)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