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水排海是反人类罪 发表时间:2023年09月26日 | 发表人:

    来源:中评网

    作者:陈鸿斌

    日本内阁会议已做出决定:只要气象和海洋均符合条件,则将于824日启动核污水排海,这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这一排放时间比原先估计的月底提前了一周时间。显而易见,日本政府面对国内外的强烈反对声浪,采取了孤注一掷,长痛不如短痛的做法。力图尽快造成既成事实,免得夜长梦多。

    此举不仅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质疑和强烈反对,即便在国内也广遭诟病。《朝日新闻》在819日和20日举行的民调显示,岸田内阁的支持率已下降至33%,仅略高于去年12月的31%,再度进入“危险水域”。而导致支持率明显下滑的最大原因就是核污水处理问题。民调显示,75%的日本国民认为政府在处理核污水问题上的努力是不够的,福岛所在的东北地区的这一比重更高达近90%,而认可政府这一努力的仅为14%。迄今为止,日本国内始终有40%以上的国民反对核污水排海。

    中国政府对日方的这一做法一贯表示强烈反对。在日本政府做出排放决定的当天,中国外交部紧急召见了日本驻中国大使垂秀夫,当面表达了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已决定对来自日本的所有食品和饲料百分之百地加强安全检测,实际上就是停止进口。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当天也决定:对来自日本以福岛为主的10个县都的海产品、蔬菜、水果、牛奶、饮料和奶粉停止进口。香港在20052020年一直是进口日本海产品额最大的地区,去年的进口额高达2086亿日元。中国内地加上香港进口的日本海产品占到其出口额的近40%。同一天,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20113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放射性废物被释放到陆地、海洋和空气中。

    20214月日本政府作出决定,两年后将处理后的核污水排海。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相关方案,计划将经过处理的核污水通过1公里长的管道直接排入海中。IAEA是在20214月应日本政府请求而前往调查并开展相应评估的,历时近两年。今年74日由该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向岸田提交了评估报告,但该报告并非是对日本排放核污的安全性开展评估。格罗西在报告的前言中强调,核污水排海计划是日本政府的决定,评估报告并不是对这一举措的背书或推荐。但日本政府却故意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在国际社会造成假像:似乎IAEA的报告认可了日本的排放。这一说辞在日本国内也遭到了质疑。日本政府欲以该报告来为自己的丑行洗白、贴金,显然是徒劳的。

    格罗西于77日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该机构在日本开展调查是日本政府请求它评估其排放核污水的基本方针,并不涉及应当如何处理核污水这一问题。IAEA所调查的是日本在决定排放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并不涉及政治合法性问题。该机构的评估工作并未结束,机构专家将在此后的排放过程中不时前往现场不同地区提取样本,确保水环境安全。IAEA表示,其安全审查将在排放阶段继续进行,工作组将常驻福岛核电站,并在网站上提供排放设施的即时线上监测。

    IAEA报告发布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天表示,该报告不能成为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护身符和通行证。

    中国国家核安全局75日也对日本排海方案中的辐射监测方案提出质疑。中国生态环境部已于20212022年开展对中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相关海域的辐射情况,针对日本核污水排海后的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已经作出部署,发现异常将及时预警。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于79日发表声明,强调了保护全球海洋的重要性。联合国将按照国际法和相关规定,追究日本政府排放核污水的责任。这是向日本政府所发出的极为强烈的信号。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6年曾做过估算:核污水排海91个月就可以排完,所需经费仅为34亿日元;如果采用蒸发方式的话,所需时间为115个月,经费则高达340亿日元,相差10倍之多;而采用地下掩埋方式的话,所需经费更高达2431亿日元!所以如今日本采取排放方式,并非是山穷水尽,别无选择,而是为了尽快甩掉这一包袱,将开支控制在最低限度。为了自己省事省钱,居然可以将核污水向大海一排了之,如此无耻举动当然使日本在国际社会成为过街老鼠。

    中方一再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计划,切实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进行处置。如果日方一意孤行,必须为此承担一切后果。中方敦促日方配合IAEA尽快建立一套包括日本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参与的长期国际监测机制。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采取如此不负责任的态度。这远非以邻为壑,而是在祸害全世界,威胁全人类。因此世界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日本的这一反人类举措。日本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必须承担必须由此造成的一切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