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点
  • 东芝年内退市 “日本制造”麻烦不断

    东芝年内退市 “日本制造”麻烦不断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16日 | 发表人:

    来源:解放日报

    战后,日本致力于制造立国”“贸易立国,创下东亚奇迹。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日本制造功不可没。然而,在经历了最为辉煌的时代后,近年来日本制造却麻烦不断,接二连三爆出丑闻。近日,据国内外媒体报道,拥有150年历史、象征日本制造的东芝公司将于年内退市。东芝公司的退市,是否意味着日本制造正在走向衰退?

    积重难返

    东芝退市并不是一个偶发事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全球较为知名的日本制造企业就已接二连三爆出丑闻,从丰田的“刹车门”、三菱的“油耗门”、高田的“死亡气囊”、神钢的“以次充优”、东丽的“材料造假”,到今日的东芝因“财务虚报”引发的并购和退市……

    这些“日本制造”从昔日“享誉全球”到今日“走下神坛”,有其内在演变规律。

    应该说,绝大多数日本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和员工教育比较注重“工匠精神”。但与欧美相比,日本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重研发轻市场、重生产轻销售、重管理轻经营等弱点。作为公司“代理人”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虽然大都出身一线,精通业务,但受公司传统文化影响,与公司“委托人”的股东相容性较差,对股东大会大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势,特别在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事关公司重大战略等方面态度极为强势。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随着日本国内经济陷入萧条和停滞,海外资金大规模流入,海外机构开始大举进军日本,控股和并购日本本土公司。在外来资金和公司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日本公司引以为豪的所谓三种“神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及企业内工会机制“寿终正寝”。虽然这个“三件套”的终结有利于日本公司“脱胎换骨”,但是固守僵化的经营管理思想却成了其“凤凰涅槃”的主要障碍。

    因此多年来,在一些全球闻名的日本大公司中,外来投资者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经常围绕各种问题发生矛盾,内耗往往延误企业发展,使其丧失良好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和内控制度在各国逐渐普及,股东的权力和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公司内控逐渐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但这与日本公司以资历决定地位、以人脉决定传承、以经验决定管理的理念格格不入。

    夕阳产业?

    2021年上台以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所谓实现以“增长”与“分配”互为良性循环的新资本主义政策纲领。但从实际情况看,日本经济却呈现“高股价、低日元”现象,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资本与实体、服务与制造“头重脚轻”。一方面,当下日本股市持续创新高,日经平均价格指数已回升至三十年前水平,海外和国内机构投资者获利丰厚;另一方面,日元贬值却使日本出现输入型通胀,国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马太效应”逐渐显现。

    从日本国内企业层面来看,由于受日元贬值影响,来自海外子公司的利润显著增加,这极大地改善了本国母公司的经营状况。据共同社512日报道,2022财年日本的上市公司净利润总计较上一财年增长7.4%,达29.030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万亿元)。但是,这部分净利润的增加主要是因国际能源价格走高、日元贬值而获益的商社等非制造业营收增长所致,而以汽车为首的制造业则因日元贬值导致进口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增加、公司利润下滑。

    在当下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需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如何摆脱“日本制造”的困境,充分发挥企业竞争力优势,控制生产成本、开拓海外产品市场,是推动“日本制造”复苏的关键所在。除了企业经营管理层需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外,从日本政府的角度看,也需要摒弃冷战思维和所谓的“价值观外交”,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多边及中日双边机制下支持和鼓励企业对外加强研发、生产、供应和销售等多方面合作,更好融入全球和东亚区域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样才能更好避免“日本制造”的衰退和没落。(作者陈子雷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