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米荒”看全球粮食安全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14日 | 发表人:

    来源:文汇报

    自今年7月以来,日本米价持续走高,已波及东京都、大阪府、福岛县、北海道等多个地区。据日媒报道,7月米价较去年同期已上涨18%,创20年最高。在日本部分门店甚至出现大米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的局面。尽管一些新米已投放市场,但价格居高不下,超市断货或限购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米荒”仍在持续。

    日本“米荒”是多重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极端天气是其重要因素之一。202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降低了日本大米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相比于2022/23年度,2023/24年度大米产量下降了20.8万吨。同时,日本大米库存量也有所下降,截至今年6月,日本大米民间库存量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1万吨。此外,台风“珊瑚”在今年8月登陆日本时,正值新米收获之际,耽误了大米的收割进程,影响了大米市场的供需关系。

    事实上,日本大米短缺只是极端天气冲击全球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在世界其他地区,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气候威胁也在加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9月公布的全球谷物供需状况显示,2024年全球粗粮产量最新预报数比7月的预测值减少了700万吨。例如,加拿大和欧盟下调了大麦产量的预测数,其主要原因是异常高温将抑制粮食单产。同样因素也导致美国下调高粱产量的预测数。此外,欧盟和俄罗斯还下调了小麦产量的预测数,其中,欧盟是受气候过度潮湿的影响,俄罗斯是因持续恶劣的自然天气冲击粮食单产。

    粮食出口国产量的下降或降低粮食进口国的购买量,影响其国内粮食稳定供给。例如,早在2010年,持续干旱导致俄罗斯小麦减产,粮价上涨,为保障国内供应,俄罗斯宣布暂时停止小麦出口,导致埃及原计划进口俄罗斯的小麦被搁置,这对世界第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粮食供不应求最终也成为压倒埃及穆巴拉克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外,气候灾害的蔓延也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形势,导致粮食供给负担日益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20年末到2023年初,持续且严峻的干旱天气侵扰肯尼亚北部和东部的农业生产,约120万人在今年4月至6月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2020年末到2023年初的干旱少雨天气和2023年末到今年初的洪水,是造成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粮食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因素之一;乌干达有60万人因极端天气在今年3月至7月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热带气旋破坏了马达加斯加北部的农作物和基础设施,干扰了53.5万人的日常生活。

    气候极端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生产领域,其在粮食供给、获取和有效利用等方面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也不容忽视。

    运输连接着粮食的生产端和供给端,运输线路的畅通是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关键,但频发的气候灾害常成为粮食运输的绊脚石。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多佛海峡等都曾因极端天气而中断粮食运输。

    农民、妇女、老人、穷人作为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气候灾害造成的高粮价超出他们的购买能力,加重其粮食短缺。例如,2007年至2008年,持续干旱造成叙利亚粮食大面积减产,使得穷人阶层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活困境,无法获得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粮食。极端天气首先破坏的就是农民的资金来源,将产生“粮食耕种受损—农民收入减少—粮食购买力下降”的恶性传导。

    耕地、水源、土壤是气候和农业所共有的资源,也是极端天气影响人类健康的媒介。当病毒元素通过大气、河流进入土壤,就会弱化土壤肥力,降低耕地质量,污染农业环境,从而降低粮食质量。而当个体摄入低质量食物,会增加疾病暴发的风险,影响个体健康状况。

    从全球治理角度看,气候灾害仍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不可回避的课题,需要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作者张帅是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