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民晚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隆重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意义何在?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蔡亮解读。——编者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但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国际主义角度看,这个胜利既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包括日本反战和平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胜利。为此,中国政府邀请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及一些国家议长、政府副总理、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共同感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代主题。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历史告诉我们自己从哪里来、曾经经历了什么,因此,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铭记”一方面表示要牢记历史,不让历史事实随着时代的逐渐久远被人遗忘,更不因巧舌抵赖而遭歪曲;另一方面还有深刻理解并予以反思的时代意涵,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论是当年勇敢抗击侵略战争的国家的人民还是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的人民,无论是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是在那个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都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
众所周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并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可以说,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任何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就是要颠覆正确的二战史观,挑战《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这些文件所确认的历史结论,侵蚀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战后国际秩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任何正直坦荡面对历史、切实汲取历史教训、真正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不会对此心怀疑虑。但日本恰恰提出异议,并抹黑称中国此次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甚至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亚各国不要参加。无独有偶,媒体还曝出日本自2015年起累计投入560亿日元做“海外战略信息传播”,歪曲、美化侵略历史,淡化“慰安妇”等关键词,企图构建所谓“正确形象”。
诚如中国外交部所回应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日本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检验日本能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的一杆标尺”。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一切逃避侵略战争历史责任的言行,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不论讲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对历史的嘲弄和对人类良知的侮辱,自欺欺人的结果必然是失信于世界人民。日本如果真心想翻过历史问题这一页,就应以诚实态度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同军国主义彻底切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切实尊重中国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缅怀先烈慎终追远
缅怀先烈强调的是要将客观历史内化为人民的主观情感和民族的精神传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而中国重新确立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民族声誉,也是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缅怀先烈首先是慎终追远,牢记这些抗战英雄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时,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事迹。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的事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众多国际友人的无私奉献,中国人民也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这点而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毋庸讳言,在前进道路上,中国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这就需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坚定不移维护和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历史和缅怀先烈的最终目的和现实照应,就是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极端重要性,并为之孜孜以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知晓今天的和平是千千万万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更加明了当下最应该坚守的就是珍爱和平。只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将历史、精神与和平理念转化为创造美好明天的实际行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必将反哺世界,因此中国人民会同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但和平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更不会是别国施舍的结果,发展壮大自身才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中国政府组织天安门阅兵,一方面突出对抗战胜利的隆重纪念,另一方面展现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更为重要的是,此举还意味着一个曾深陷战争泥潭的民族,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和平秩序的主动设计者——这正是对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震慑军国主义复活的最有力武器,其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历史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并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