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点
  • 石破茂被迫下台,日本政局走向何方?

    石破茂被迫下台,日本政局走向何方?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2日 | 发表人:

    来源:中国网

    9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辞职,其无力抵抗内外多重压力,日本政局将再次陷入动荡。

    石破茂何以被迫下台?

    多重压力迫使石破茂下台,自民党在国会选举中的接连失利是直接导火索。在202410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仅获得215个议席,未能过半。这是自民党自2009年重新上台执政以来首次在众议院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而在20257月的国会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再次丧失参议院多数议席,这是自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该党领导的政权首次在国会众参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席位。

    选举成绩是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民众支持度的重要指标,如此糟糕的选举结果,使石破茂面临巨大政治压力。党内其他势力将选举失利的责任归咎于石破茂的领导,要求他引咎辞职。党内大佬和现存唯一派阀“麻生派”的领导人麻生太郎、法务大臣铃木馨祐及多名副大臣公开表示支持提前选举新总裁。

    92日,自民党召开参众两院议员总会,决定就是否提前选举新总裁启动党内程序。根据富士新闻网统计,截至970时,自民党已有131名国会议员和20个地方组织要求提前举行总裁选举,接近提前选举的“支持门槛”。而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自民党政务调查会长小野寺五典、总务会长铃木俊一和自民党选举对策委员长木原诚二均已表达辞职意向,让石破茂面临巨大“逼宫”压力。

    石破茂在党内根基薄弱、缺乏支持是其被迫下台的深层原因。石破茂长期以来在自民党内处于非主流派位置,被称为“党内在野党”。这一身份使他在党内的根基相较于其他派阀领袖而言极为薄弱。而之所以能够当选自民党总裁,是因为石破茂在自民党遭遇“黑金丑闻”后仍有“清白”形象,在基层民众和地方组织中人气也颇高。

    目前,自民党虽已解散绝大部分派阀,但党内仍然派系林立,执政需高度依赖派系支持。石破茂缺乏深厚的党内支持,意味着他在施政过程中面临诸多掣肘。当面临重大决策或危机时,石破茂难以迅速凝聚党内力量形成统一战线。石破茂上台时打着“反黑金”“严查政治与金钱问题”旗号,试图重塑自民党形象。然而,在实际执政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党内支持,他的决策不断受到党内保守派特别是原“安倍派”议员的强大牵制。这导致其政策执行反复无常,不仅未能有效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在众议院选举关键时刻,被爆出给“非公认”候选人所在支部巨额资助的丑闻。这一事件严重违背了石破茂的竞选承诺,极大损害了其政治信誉。

    另外,石破茂此前以日美正进行关税谈判,避免“政治空白”为由拒绝辞职,但随着日美关税谈判完成,这一借口不再成立。石破茂也表示,日美签署贸易协议意味着自己的使命完成。

    日本政局走向何方?

    在石破茂宣布辞职后,自民党新一任总裁的人选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共同社日前的民调显示,日本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和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的支持率居于前两位。高市早苗作为日本右翼政客代表人物,在去年总裁选举的决胜轮中败给石破茂,此次极有可能再次参选。其强硬的政治立场和保守理念在党内拥有一定的支持群体。小泉进次郎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次子,在2024年总裁选举首轮投票中排名第三,在年轻一代中人气较高。

    此外,原“茂木派”首领茂木敏充、前数字大臣河野太郎、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都曾在上次总裁选举中与石破茂竞争,这次也可能参选。当前自民党在国会参众两院中处于“双少数”困境,新总裁能否顺利当选首相尚存一定变数。不过目前在野党之间分歧严重,难以组成有效联盟抗衡自民党,自民党作为国会两院最大党,联合执政盟友并拉拢部分小党,在首相指名选举中获得过半数支持的可能性仍较大。

    不论谁当选新一任日本首相,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内政方面,自民党在国会的弱势地位使新首相推动政策的难度极大。日本民众一直对自民党处理“黑金”丑闻不满,石破茂执政期间也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今,他的辞职以及自民党内斗导致的政权变动,将进一步损害自民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新内阁在经济政策上(应对物价上涨、推动经济增长等)有所建树,面临着重重阻碍。在国会“双少数”局面下,新内阁财政预算与各类法案在国会通过将困难重重,需努力与在野党达成合作,否则执政将举步维艰。

    外交方面,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可能面临调整。石破茂执政期间,在外交上虽有一定想法,但成果有限。在对美关系上,日美关税协议虽已初步达成,但在执行投资协议等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日本仍需与美国进一步磋商。新首相对美态度和外交策略将直接影响日美关系走向。在对华关系上,石破茂曾表达推进与中国战略互惠关系的意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日关系紧张局势。然而,如果新首相是政治保守色彩浓厚、对华态度强硬的领导人,那么中日关系或再度陷入紧张,高层协调与风险管控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可能受到冲击。(作者颜泽洋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