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张博
日本厚生劳动省10月8日公布的“月度劳动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受物价涨幅持续高于薪资增速影响,该国8月实际工资同比下降1.4%,这一指标已连续第八个月陷入负增长。
从数据结构看,名义薪资与物价的增长落差是实际收入缩水的核心原因。调查显示,8月日本劳动者人均名义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5%,达到30.0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8万元),这一指标已实现连续44个月正增长,看似呈现“薪资稳步提升”态势。但同期日本总务省9月19日公布的消费端数据显示,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且涨幅集中在居民“刚需领域”——生鲜食品价格同比攀升4.5%,加工食品(如面包、调味料)上涨4.2%,水电燃气等无法轻易削减的生活必需支出涨幅更高达4.8%。名义收入的增长被通胀完全吞噬。
面对实际工资持续负增长的困境,日本政府近年持续加码薪资激励政策,试图缓解民生压力。2024年11月推出的39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提升全年龄段收入”被明确列为核心目标:不仅将“平均最低工资时薪达1500日元”的目标从原计划的2030年代中期,大幅提前至2020年代末,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补助,以减轻其加薪带来的经营压力;2025年8月,厚生劳动省进一步将日本全国最低工资指导标准上调6%,至每小时1118日元,创下日本实施时薪制以来的最大单次增幅。
政策推动下,2025年日本年度劳资谈判(“春斗”)也取得阶段性突破:最终实现5.25%的平均薪资涨幅,连续两年突破5%大关,其中中小企业加薪幅度达4.65%,较2024年扩大0.2个百分点。但即便如此,通胀仍让薪资涨幅“黯然失色”,企业职员的实际收入仍在持续缩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看似亮眼的加薪成果被抵消,实际工资负增长的趋势未能扭转。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日元汇率持续走弱,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与薪资困境。截至10月7日,日元对美元汇率已跌至152日元兑换1美元的低位,日元贬值直接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原材料),进而传导至日本国内消费市场,令CPI高位运行的态势更难缓解。这一背景下,日本实现“实际工资转正”的目标难度显著加大——高盛集团经济学家此前曾指出,若要匹配日本央行2%的通胀目标、实现实际工资正增长,日本薪资需连续两年保持3%以上的涨幅,而当前“薪资追不上物价、通胀又遭汇率推升”的循环,正让这一目标面临更大挑战。
从民生端来看,实际工资的持续负增长,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尽管日本政府与企业已在薪资端发力,但如何实现实际薪资提升、消费扩大、需求充沛拉动物价上行的良性循环,仍是日本经济复苏与民生改善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