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解放日报
一边是出动航母和轰炸机极限施压、对伊朗油气和石化产业挥舞制裁大棒的美国,一边是痛斥美国“经济恐怖主义”、架起数千枚导弹严阵以待的伊朗。铁锤碰上硬钉子,让任何调停的努力形同于“走钢丝”,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近,又一位试图在顽固的华盛顿和决绝的德黑兰之间谋求平衡的“调停者”出现了,他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日本政府6日确认,安倍定于12日访问伊朗,为期两天,将成为40多年来首名访问这个中东国家的日本在任首相。按照日本政府的说法,安倍希望借助日本与伊朗、美国的良好关系,调解伊美紧张关系、促成双方“对话”。
“日本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它既是美国的盟友,又长期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这使安倍成为理想的调停者。”路透社写道。但与此同时,安倍的访问又是一场“高风险外交”:“伊朗之行很可能是象征性的,因为只有美伊这两个主要国家才有真正的权力来实现任何突破。”
日本为何能当和事佬
根据日本内阁官员介绍,安倍此访将会晤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总统鲁哈尼。
美国财经新闻网站CNBC称,尽管日伊交好,但两国举行峰会的情况并不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1978年访伊之后,伊朗时任总统哈塔米于2000年访日,成为42年来首位访日的伊朗领导人。
回溯日伊近70年关系史,两国关系总体上是积极的,主要围绕石油交易展开。
“在中东,日本一直被视作可以将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日本中东研究所研究员近藤百代(Momoyo Kondo)表示,日本与许多中东国家保持中立关系,因为日本的石油依赖这些国家。英国能源研究咨询机构Energy Aspects驻伦敦高级分析师马林森认为:“日本将重点放在中东地区的商业和外交关系上,而不是军事部署上。这可能意味着,伊朗认为日本比美国的其他盟友更加中立。”
“调解可能有助于缓和美伊间的紧张局势,不过观察人士或许会问:为何是日本?”《日本时报》认为,“日本这个选项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实际上却是明智之选,有几条原因。”
第一,日本与美伊两国关系良好。特朗普上月底刚刚对日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安倍与鲁哈尼的关系虽不太为人所知,但在首相任期内,安倍已连续6年与鲁哈尼会面。而今年对于日本和伊朗来说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两国将庆祝建交90周年。
第二,日本在对伊交往上没有历史或宗教包袱,这对安倍直接接触哈梅内伊尤其有帮助。相比“西方化”的解决方案,日本提出的方案更可能使伊朗强硬派接受。
第三,日本已经表明愿意在中东政策上走自己的路,最明显的例子是它打破了美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东京坚持承认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合法性,并呼吁以色列保持克制。这可能增强伊朗对日本调停角色的信任。
安倍暗打“小九九”
如此看来,日本确实有斡旋美伊关系的独特优势,但安倍大老远跑一趟,也绝不是去当“活雷锋”,他心中自有“小九九”。
从日本国内看,今年7月,日本将进行参议院选举,选举结果将影响安倍的修宪进程。然而,无论是与俄方共商争议岛屿问题,还是解决“朝鲜绑架日本公民”问题,安倍几乎毫无突破。在此形势下,一次成功的伊朗之行,将为自民党的参院选举加分,甚至可能激励安倍在同一时间提前举行大选。
安倍此行谋求的另一项回报是经济安全。过去,日本对伊朗的石油依赖度曾一度高达70%。今天,尽管日本只有约5%的能源直接从伊朗进口,但日本85%的石油和28%的天然气仍来自波斯湾,途经霍尔木兹海峡运至国内。如果美伊紧张局势升级,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那么对日本来说无疑打击巨大。
“波斯湾地区的稳定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坂梨祥(Sachi Sakanashi)表示。安倍与伊朗高层会面符合利益驱动的逻辑——日本对中东石油有重要依赖,和平解决美伊冲突对日本利害攸关。
从对外角度看,安倍想把伊朗之行作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契机。他的“俯瞰地球仪”外交不时受到“生拉硬拽、夹带私货”的批评,但对伊朗外交可能成为“好牌”,因为在如此僵局之下,即便安倍不能取得突破也不易被怪罪,反倒可能被视为一位“寻求和平的国际政治家”。
“安倍想彰显他在中东事务上的存在感,这是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诉求使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指出。这方面有过先例——在冷战后,日本一心想朝“正常国家”迈进,扮演“政治大国”角色,海湾战争期间,日本曾突破宪法规定不能向国外派兵的限制,向波斯湾派出扫雷艇,后来又派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因此安倍在访伊问题上有特殊考虑,是显示存在、谋求政治大国的方式。”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顾问王少普表示,安倍访伊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结果,最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需要。虽然日本对伊朗资源进口比例有限,但鉴于中东是日本重要能源供给地,因此通过稳定与伊朗的关系、进而稳定与整个中东地区的关系,对日本至关重要。此外,日本在伊朗有比较大的投资,夯实对伊关系有助于确保日本在伊朗的投资安全。如果能够调停成功,还有利于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
能否斡旋成功?有点悬
王少普认为,眼下,美国在世界各地制造矛盾,力量受到很大牵制,而伊朗面对危局,又做了充分准备。“伊朗是颗硬核桃,美国啃下它要付出很大代价。”在这些因素的考虑下,身为盟友的日本扮演“说客”角色,缓和紧张态势,也成为安倍访问的题中之义。
刘中民指出,上月特朗普访日期间,他欢迎安倍在处理伊朗问题上提供帮助,强调东京和德黑兰之间“非常好的关系”。因此,安倍访伊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特朗普的授权。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外长海科·马斯定于10日访问伊朗。“我的判断是,美国力图通过盟友向伊朗传话,以此向国际社会释放‘美国有意愿谈’的信号。说穿了,还是向伊朗施加更大的舆论压力。”
但问题是,安倍能通过此访实现什么?
路透社认为,安倍最可能做到的是,说服伊朗和美国恢复直接对话,可能在第三国进行。美伊可能都在寻求一种保全面子的方式来摆脱对峙。近藤百代说,安倍可以邀请伊朗总统鲁哈尼参加G20峰会。一名曾在多个中东国家任职的日本反对派议员、前外交官则表示,如果上述安排不能实现,安倍可借G20峰会把伊朗的信息传递给美国。
共同社10日援引伊朗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在安倍与鲁哈尼的会谈中,伊方打算把停止美国政府的原油禁运制裁定位为“伊朗最重要的要求”,对日方说明“这将是迈向与美国对话的第一步”。据悉,伊方将委托安倍向美国总统特朗普传递这一主张。
就日伊会谈能否取得实效,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悲观。
政治风险咨询公司Teneo的日本政治问题专家哈里斯说,安倍的访问很可能是象征性的,因为只有美伊这两个主要国家才有真正的权力来实现任何突破。“日本可能是中东地区能源出口的一个重要消费国,但它不是一个军事角色,因此在干预冲突方面,它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换言之,安倍没有胡萝卜和大棒来诱使冲突迅速得到解决,他将不得不专注于改善双方之间的信息流动,同时提出解决争端的办法。
《日本时报》则认为,安倍必须展示出影响美国决策的能力,这将考验他与特朗普关系的强度。另一个挑战是,战后的日本政府没有调解国家间冲突的历史。此次斡旋成功与否,将影响未来的外交接触。这意味着失误不仅将影响这一努力,而且将影响未来的潜在机会。
该报指出,安倍此行固然得到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支持,但他没有影响力来吸引或迫使华盛顿和德黑兰进行谈判。他还面临以色列和沙特等国的强大阻力,这些政府宁愿德黑兰被孤立。如果安倍空手而归或陷入尴尬,可能会鼓励强硬派,并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