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网
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宣称独岛(日本称“竹岛”)“在历史上、国际法上都是日本领土”,并高调扩建东京的“领土主权展览馆”。
韩国外交部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紧急召见日本驻韩次席公使松尾裕敬,还决定搁置两国的联合搜救训练。韩国网民更是在社交平台对高市早苗进行了集体声讨。
独岛纷争的历史脉络
独岛由东、西两个小岛及附属礁岩群组成,总面积约0.18平方公里。该岛目前由韩国实际控制,但朝鲜和日本也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独岛争端的演变轨迹体现了日本殖民扩张与战后秩序构建的复杂历程。
早在新罗王朝(公元500年)就有独岛的记录。朝鲜王朝成宗皇帝时(公元1471年至1481年),独岛叫做芋山岛,属郁岛郡管辖。而据日方记载,1667年,日本渔民发现了这两个岛屿,并命名为松岛。日本自1905年入侵朝鲜半岛后即宣告将松岛改称为“竹岛”,在行政上隶属于岛根县隐岐岛管辖。1945年《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需放弃“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因此,日本战败投降后,独岛被交予驻韩美军管辖。1948年8月15日,随着大韩民国的建立,独岛与其他领土一同归于韩国。但1951年在中苏等国被排斥的情况下,美国纠集一些国家擅自与日本签订了非法的《旧金山和约》。由于《旧金山和约》对独岛主权问题避而不谈,因此为日后韩日独岛争端埋下了伏笔。
1952年1月,韩国发表海洋主权宣言将独岛划入领海,日本曾对此提出抗议。此后,日、韩两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声称对该岛拥有主权。1953年5月,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曾趁乱派兵一度占领该岛,并在岛上设立领土标志碑。同年7月12日,韩国义勇守备队开赴独岛,将日本军人赶走。至此,独岛完全处于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1954年,韩国正式将独岛划归庆尚北道郁陵郡管辖。日本政府自1954年以来,每年都向韩国政府递交备忘录,声明竹岛是日本领土,韩国必须立即撤出该岛。而韩国政府则一再声明,独岛是韩国的固有领土。长期以来,双方围绕独岛问题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国内政治与对外战略的双重“算计”
作为日本右翼核心人物,高市早苗此时重提独岛问题,绝非偶然的“主权宣示”,而是包含多重利益诉求的政治操弄。
转移国内治理困境是直接动因。当前,日本面临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压力上升、少子老龄化加剧等多重挑战,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持续蔓延。在治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炒作领土争端成为保守派转移国内矛盾的惯用伎俩。同时,高市早苗也试图借机塑造“铁腕政治家”形象,凝聚民族主义情绪,为其阵营争取民意支持。这种政治操弄在日本政治史上屡见不鲜:每逢内政陷入僵局,外部领土议题便会被刻意激活。
强化美日同盟是深层战略考量。近年来,日美同盟不断加码。日本从美国采购大量先进武器。2023—2027年,日本防卫预算高达43万亿日元,并妄图将防卫费突破GDP的2%。高市早苗不断向邻国发起挑衅,实质是向美国“表忠心”,希望通过在东亚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凸显日本作为美国“印太战略”支点的价值,以换取美国在修宪、扩军等议题上的默许。但这一政治“算计”显然落空,因为美国在独岛问题上始终保持“中立”,不愿为日本的冒险行为背书。
推动历史修正主义是根本目标。高市早苗长期秉持右翼史观,不仅在独岛问题上颠倒黑白,更在台湾问题上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这种倒行逆施的言行与日本右翼势力长期推动的“历史叙事修正”一脉相承,即通过否认殖民历史、强化领土主张,为摆脱“战后体制”、实现“国家正常化”铺路。在日本右翼眼中,独岛争端不仅是领土问题,更是重塑日本“大国地位”的符号性议题。
地区秩序与自身利益的双重损耗
高市早苗的一系列外交“暴走”,虽在短期内可能收获保守派支持,但从长期看,却让日本承受难以负担的代价。对韩日关系而言,此举无疑是“火上浇油”。对韩国而言,独岛是反殖民记忆的象征,本就因历史问题裂痕累累的韩日关系,更会因此濒临破裂边缘。
对地区安全而言,这种挑衅正在制造“自我实现的安全困境”。高市早苗在台湾、独岛、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等多个敏感议题上同时发难,已激起中、韩、俄、朝四国的强烈不满,东亚地缘格局紧张态势加剧。日本试图通过“外部冲突”强化安全存在,反而使自己陷入“四面树敌”的孤立境地。
对日本自身利益而言,政治挑衅与经济现实构成尖锐矛盾。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额连续多年保持3000亿美元规模;日韩贸易亦达近千亿美元量级。高市早苗的冒进,已引发日本财界担忧,认为其可能损害与中韩的经贸合作,冲击制造业产业链与出口市场。这种“政治优先于经济”的短视行径,最终将由日本企业与民众埋单。
历史早已证明,日本殖民扩张的旧梦不可能重现,高市早苗依靠民族主义转移矛盾的伎俩终将失败。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日韩作为重要邻国,唯有正视历史、管控分歧,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日本右翼势力若执意沿着“挑衅—对抗”的老路走下去,不仅会葬送日韩关系的改善契机,更将使日本在东亚秩序中日益孤立。(作者焦健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