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安峥
日本石破茂政府正在遭遇来自选民的惩罚。据新华社报道,在7月20日举行的第27届参议院选举中,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遭遇惨败,未能跨过赢得至少50席的“胜负线”。
这是自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该党领导的政权首次在众参两院均未获得过半数席位。尽管石破茂表示将继续担任首相,以避免政治真空和混乱加剧,但外界认为,此次选举或将成为日本政坛从相对稳定滑向动荡的一个转折点,石破茂执政之路料将艰险重重。
“政治笑话”?
众议院选举受挫、物价持续上涨、对美出口下滑……面对一场不利因素叠加的选举,石破茂曾为执政联盟谨慎设定了低标准的目标即至少保住50席、总计掌握参议院过半数席位(125席)便是胜利。
然而事与愿违。在本次125席改选议席中,自民党获得39席,公明党获得8席。加上未改选的75席,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共有122席,低于选前的141席。
这是继去年10月在众议院沦为“少数派执政”、今年6月东京都议会选举创下历史新低后,自民党和公明党第三次吞下选举失利苦果。
与执政联盟“丢城失地”形成对比,在野党大有斩获,总议席比选前增加20多席。其中,5年前刚成立、一直被视为边缘政党的参政党表现突出,一举拿下14席,总席位数从之前的2席跃升至15席,成为第四大在野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市日本学会顾问吴寄南指出,在这次选举中,自公两党双双失利,两党在参议院的总席位数不及在野党阵营。其中,自民党的表现创下近三四十年来历史第三差。关键选区“一人区”的失守,是自民党败选的关键。此外,一些历来由自民党掌控的“保守王国”意外沦陷,同样动摇自民党选情。相比之下,在野党表现更为抢眼。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子雷指出,执政联盟在两院(众议院与参议院)都沦为“少数派执政”,这是日本自战后以来从未有过的局面,堪称一个“政治笑话”。石破茂面临巨大执政压力,即使不下台,也可能沦为“傀儡”首相。执政联盟可能不得不考虑与第三党结盟,以维持政权运营。
“选举毒药”?
回看过去几十年,有评论称,日本民众普遍偏好政局稳定,而自民党也一直利用这种心态维持政权。但如今,多重变量影响选民心态,也对自民党构成重大冲击。
陈子雷认为,执政联盟此次议席大幅流失,主要与施政不力、选票分流及舆论变化等因素有关。
从施政角度看,与众议院选举更聚焦“黑金政治”不同,这次选民更关注物价、经济和外交政策。但执政联盟缺乏具有新意的政策主张,引发民众不满。自去年12月以来,日本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连续6个月同比涨幅超过3%,石破茂内阁支持率持续走低,7月初已跌至约24%。
从政党角度看,本次选举呈现政党多元化趋势,党派林立,分散了传统大党选票,增加了执政联盟胜选难度。自民党派系的瓦解也对其选情不利。
从舆论变化看,社交媒体在舆论引导与政党宣传方面的影响增加。一些新兴政党借助社交平台扩大人气、博取流量,部分不实信息也对选民造成误导。
吴寄南指出,执政联盟败选早有端倪。6月东京都议会选举,自民党仅获22席,创下历史最差成绩;7月初,日本主流媒体的预测就已不看好其选情。败选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石破茂政府政绩不佳。上任近10个月,其内政外交让选民失望:不仅未兑现“解决自民党黑金政治”的承诺,在企业政治捐款问题上后退,还向新当选议员发“慰问金”引发质疑。在其招牌政策民生问题上,石破茂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储备米的投放被批评为杯水车薪,现金补贴也被认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在本次选举后期,石破茂似乎已成为“选举毒药”。自民党候选人因担心选票减少,纷纷不愿其助选。
其二,投票率与政党优势变化。相比三年前的上届选举,本次投票率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大量原本不投票的选民参与其中,稀释了自民党与公明党所倚重的组织票,对执政联盟的整体表现带来不利影响。
迎来转折点?
尽管选举失利,石破茂仍在20日晚间明确表达了继续执政的意愿。然而外界认为,接连失去众参两院多数,石破茂的执政将步履维艰。
吴寄南指出,本次选举后,日本政坛的几方面动向值得关注。
首先,石破茂是否辞职。
按惯例,参议院选举失利,首相便会辞职。1989年的宇野宗佑、1998年的桥本龙太郎、2007年的安倍晋三都是如此。这次选举后,自民党麻生派会长麻生太郎、原安倍派人士都向首相发出逼宫信号。但石破茂以“国难时期(正在与美国谈判)不能有政治空白”为由主张留任。未来两股力量如何博弈、石破茂能坚持多久将成为一个看点。
其次,执政联盟是否扩容。为稳定政局、顺利施政,有人建议自民党扩大执政阵容,吸纳维新会、国民民主党甚至立宪民主党加入,尝试“三党联合”,以维持参议院多数。但上述三党均表示不考虑与自民党联合,未来走向如何仍是未知数。
最后,政权稳定性与众议院解散可能性。日本政治进入一个混沌期,政局动荡还将持续到今年秋天。石破茂手里还有一张牌,即可能动用“解散众议院”的特权,实现重新洗牌。这是其最后的一种抗争。谁能掌控众议院过半数席位、谁会成为新首相,将成为另一个看点。
从更广层面进行观察,陈子雷指出,本次选举暴露出日本当前的痛点和盲点。
痛点是经济民生压力,尤其是物价上涨。虽然民众对现状不满,但没有任何政党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选战聚焦于加薪、补贴、减税等短期措施,但社会保障、财政等长期性课题被搁置在一旁。
盲点则是对美外交缺乏明确有力的主张。几乎所有政党都没有在竞选中就日美关系提出清晰立场,反映出日本在对美外交上的被动处境。以日美贸易谈判为例,陈子雷指出,日本原本希望“做各国谈判的榜样”,但因缺乏筹码,最终陷入被动,谈判主导权已落入美国之手。
展望未来,“此次选举或将成为日本政坛的一个转折点。”陈子雷说,过去10多年政局较为稳定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了。日本政坛可能重新进入党派林立、合纵连横、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战国时代”。
吴寄南指出,日本下一阶段的政策走向要等当前的政权博弈尘埃落定后,才能看得更清楚。较为明确的是,传统政党老化、新兴政党抬头的势头显现。
“自民党赖以依靠的农协出现离心倾向;公明党的支持基础——创价学会以及共产党支持者均面临老龄化问题;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的政策主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竞选集会上……”吴寄南说,日本可能会进入一个多党纵横捭阖、分化组合加剧的时代,联合执政或将成为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