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相后的中日关系走势”青年沙龙发言集锦(二)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 发表人:

    编者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于1017日举办了主题为“一年一相后的中日关系走势”青年学术沙龙,现将与会者精彩发言摘编以嗜读者。

    祁蕾(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先说结论,经过对体系压力、国内局势、同盟困境三方面的整体评估,为了克服“被抛弃—被牵连”这两种富有张力的困境,日本作出了以下四点同盟战略的转变:

    精准化索敌,日本在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以及领导人公开言论中多次明确指出日本正面临着中国与朝鲜造成的安全威胁,向域内邻国索敌,对美表明立场。

    精确化对美合作,日本正推进深化与美国在AI与尖端半导体领域的合作,以期抢占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先手地位,从而进一步提升日本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在美国的同盟网格中发挥更大作用与独特优势。

    扩大盟友圈,日本主动加深与欧洲国家在军事安全上的双边、多边合作,并积极笼络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其他盟友,发力巩固美国的盟友网格,并借机扩大自身的盟友圈。

    转嫁日本同盟软成本,在特朗普屡屡出言抱怨欧洲时,日本主动增多对欧互动。通过对比、营造“政治大国”的形象,将特朗普政府“毁约”而造成的同盟软成本甩回给美国,将日本理论上应该承担的“国际名誉下滑”的风险转嫁给美国。

    这四点转变是如何产生的?我将同盟困境加入到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自我评估”环节中进行了分析。

    日本政界在政治上主要采取对华对抗心态,对外战略上借力美日同盟缓解地缘上的安全压力;一方面依赖同盟,另一方面借此机会获得发展日本军事力量的正当理由,从而实现其谋求政治大国的长期目标。

    不同于政界,日本学界主张在安全战略上扩大自主权,保留更多平衡外交的空间。然而,它的深层逻辑是日本需要通过提升防卫能力、扩大自主权,以获取在同盟中相较于现在更高的地位,以提升在处理美日关系时的谈判筹码

    加之日本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社会世代人群之间的意见分歧扩大,日本将其国内问题如政治改革、社会问题等向外以体系压力作为掩盖,转向依赖盟友应对所谓“威胁”;并意图在对外关系中提升日本国际地位,反过来回应国内的追责,其本质上是日本政府的对内治理能力与对外应对风险的韧性不足。而日本对同盟的依赖,也招致了同盟困境。

    被抛弃的困境主要在于美国对同盟态度的不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缺乏长期、连续的对外战略,其外交政策与手段受美国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且目前在任的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与行为跳出了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框架;而“被牵连”的困境实际上是出于同盟成本提高。其一,日本与美国保持立场一致、在东北亚区域同中国与朝鲜树敌,导致与域内国家的关系恶化,实际上为自身带来更大的地缘安全风险。其二,日本迎合美国“印太”战略、提升本国防务力量,需要耗费大量财政资金,这对日本政府的经济实力与组织动员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其三,在目前美国受到多方谴责、国际名誉严重下滑的情况下,日本继续顺应美国战略而作出的对外行为有可能导致自身国际形象的“标签化”或固化,其国际声誉有可能被美牵连而随之下降,进而与日本所渴望塑造的“有领导力的政治大国”形象背道而驰。由于非对称同盟中强势的一方相对实力下滑、实行战略收缩,弱势方维护同盟与旧秩序的成本远低于脱离同盟、构建新秩序的成本;加之国家是理性行为体的基本假设,非对称同盟中的弱势方更有可能选择在短期内承担更多维护同盟的支出。

    这一对同盟困境看似矛盾,实则在日本安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持续共同发挥着作用,刺激日本在同盟方面加深威胁感知、进行能力评估,最终在国际因素、国内因素、同盟因素三方面考量下形成安全决策。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